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音乐响起那一刻,许多老人不由自主跟着哼了起来,有些人甚至站起来,颤巍巍地摆动身体。
一个中年男人突然跪倒在地,痛哭失声??那是他母亲生前最爱的曲子,他已经三十年没听过了。
第二天,十几个在外务工的年轻人打来电话:“我们想回来学唱歌。”
这不是奇迹,余惟知道,这只是因为有人终于愿意停下脚步,认真去听。
离开侗寨后,他们继续向南,进入广西边境的一座废弃麻风村。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这里曾隔离过上百名患者,围墙高耸,外界视之如瘟疫之地。
尽管疾病早已根除,村庄荒废多年,村民后代仍背负污名,无人敢提那段历史。
余惟和林晚在这里遇到了陈阿婆,当年十三岁被送来,如今已是白发苍苍的唯一留守者。
她带他们走进一间塌了一半屋顶的老屋,指着墙壁说:“你看,这些划痕,是我们数日子留下的。”
墙上密密麻麻刻着横线,每十道一组,旁边还用炭笔写着“想妹”
“盼信”
“今日无药”
之类的短句。
“那时候不能写字寄出去,”
陈阿婆低声说,“我们就用指甲刮墙,一边刮一边念。
我说一句,隔壁阿强就敲一下墙回应。
后来我发现,墙真的记得话。”
余惟立刻架设设备,用接触式麦克风扫描墙面。
经过降噪处理,他们竟然提取出大量微弱振动信号??有咳嗽、哭泣、祷告,甚至还有一段男女对唱的粤剧选段,断续却深情。
他们将这段音频命名为《墙语?隔离年代》,并在当地举办了一场特殊的“倾听仪式”
。
邀请原住民及其子孙回到故地,戴上耳机,听着父辈在绝望中仍努力发声的痕迹。
一位中年妇女听完后扑倒在墙边,嘶喊:“爸!
我听见你了!
我一直以为你恨我丢下你……可你一直在唱歌啊!”
那一刻,余惟终于明白周志民当年为何坚持要把声音带到矿井、工地、养老院??因为真正的治愈,从来不是遗忘痛苦,而是让痛苦被听见。
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声音驿站”
陆续在全国设立二十七个站点,涵盖边疆哨所、海岛灯塔、地下煤矿、留守儿童学校等地。
教育部采纳建议,在“倾听课”
基础上增设“声音日记”
课程,要求学生每周录制一段身边的真实声音,并撰写聆听感悟。
有孩子交上来一段录音:深夜厨房里妈妈切菜的声音,背景是父亲压抑的咳嗽。
他在作文里写道:“以前我觉得家里很吵,现在才懂,那是他们在用力活着。”
然而,争议也随之而来。
某权威媒体发表评论文章,题为《警惕“声音泛滥”
:当一切都被记录,隐私何处安放?》。
文中质问:“我们是否正在制造一个新的监控文明?当连咳嗽、私语、梦呓都被采集,人性的最后一层遮蔽是否也将消失?”
舆论哗然。
支持者认为这是杞人忧天,反对者则呼吁立法限制声音采集范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