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对。”
她点头,“就像你们做的《人间和声》,不过是把这种连接从自然界搬到了人心之间。”
那一夜,他们彻夜未眠。
林晚播放了过去五年间采集的所有音频:春季破冰时湖面裂开的轰鸣,夏夜蛙鸣与星轨移动的节奏共振,秋风卷起芦苇丛的沙沙声如同叹息,冬雪覆盖大地后万籁俱寂中的心跳监测仪滴答声??那是她曾连续七十二小时守候一名突发高原病游客时录下的生命节律。
“最让我难过的不是死亡,”
她说,“是没人记得那个人曾经呼吸过。”
余惟忽然起身,打开电脑,调出一段新剪辑的音频。
这是他临时拼接的作品,名为《迁徙者》:开头是云南山村小女孩叩击水泥柱的三声清响,接着转入女工哼唱的潮汕童谣,再叠加上服刑者讲述电话无人接听的哽咽,纤夫手掌划桌的摩擦音,斑头雁临终前三小时的循环鸣叫,最后收尾于气象员那句“我还活着”
。
整段音频没有配乐,只有纯粹的人声与环境音交织,层层推进,宛如一场灵魂的迁徙。
林晚听完,眼眶微红。
“这不该只是展览品,”
她说,“应该送到学校、监狱、医院……让每一个被困住的人知道,有人在听。”
余惟看着她:“那你愿意跟我一起做吗?不只是播放,而是建立一个流动的声音驿站??我们带着设备走遍中国最边缘的地方,现场采集,现场回放,让当地人第一次听见自己的声音被放大、被尊重。”
她沉默片刻,笑了:“我以为你会问我能不能加入你,结果你是要我把这里的一切都带走。”
“不是带走,”
他说,“是让它们走出去。”
一周后,第一座“声音驿站”
在青海湖畔正式启用。
他们搭起一座半透明帐篷,内部铺设吸音棉与环绕音响系统,外侧挂上手写招牌:“请进来,听听你自己。”
第一天就有牧民好奇进入,当他们听到自己挤奶时桶壁震荡的嗡鸣、孩子在帐篷里学说话的咿呀声被还原得如此清晰时,有人当场落泪。
有个八岁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原来我的声音……也可以这么好听?”
林晚蹲下身,握住她的手:“你的每一句话,都是世界的回音。”
随着社交媒体传播,“声音驿站”
迅速引发关注。
有人质疑这是“情绪营销”
,也有人说不过是“文艺矫情”
。
但更多人开始自发行动:成都一位聋哑教师组织学生用手语演绎城市噪音图谱;内蒙古牧区的年轻人用马头琴演奏风声与狼嚎的混音作品;甚至有程序员开发出一款APP,能将抑郁症患者的语音波动转化为可视旋律,帮助心理咨询师更直观理解情绪状态。
三个月后,余惟与林晚率团队南下,首站选在贵州黔东南的侗寨。
这里的鼓楼对歌传统已近失传,年轻人都去了广东打工,只剩下老人守着风雨桥上的石凳,对着空荡山谷轻声哼唱。
他们在寨子里住了二十天。
每天清晨,余惟背着录音杆爬上山坡,捕捉露珠滴落树叶的细微声响;林晚则挨家挨户拜访歌师,请他们唱那些几乎被遗忘的古调情歌。
有一位九十四岁的老婆婆,年轻时曾是方圆百里最出色的歌娘,如今牙齿掉光,嗓音沙哑,但她坚持完整唱完一首长达四十分钟的《别郎歌》。
录音结束后,老人拉着林晚的手问:“姑娘,你说……以后还有人会唱这个吗?”
林晚说不出话,只能紧紧抱住她。
当晚,余惟做了一件大胆的事。
他将所有采集到的侗族大歌片段进行空间化处理,利用定向扬声器技术,在鼓楼四周布置音响阵列,使得歌声仿佛从空中飘落,又似自地底升起。
然后他邀请全村人围坐一圈,宣布:“现在,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听一百年前的自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