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余惟没有回避。
他在一次公开论坛上直言:“我们恐惧的从来不是技术,而是人心的冷漠。
如果一个人不愿倾听,哪怕全世界安静如死,他也听不见爱;如果一个人愿意倾听,哪怕噪音如潮,他也能听见心跳。
问题不在录音,而在我们有没有勇气面对真实。”
他顿了顿,补充道:“我采集声音,从不偷录。
每一次按下录音键,我都先问一句:‘我可以听你说话吗?’得到允许,我才开始。
这才是尊重的起点。”
这场辩论最终推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声音权益保护条例》草案出台,明确界定“声格权”
概念:每个人对自己的声音拥有所有权、使用权与被遗忘权。
任何机构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模仿、商用或公开他人语音数据。
2028年冬,“人间和声”
全球巡展在巴黎开幕。
展厅中央是一座由数千个微型扬声器组成的立体装置,外形酷似人耳。
参观者走入其中,便会听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声音碎片:非洲草原上的鼓声、北极冰川断裂的轰鸣、孟买贫民窟孩童的笑声、东京地铁早高峰的脚步节奏……每一段都配有讲述者照片与简短故事。
法国《世界报》评价:“这不是一场展览,而是一次集体疗愈。
它提醒我们,全球化不仅是资本与信息的流动,更是情感与记忆的共振。”
闭幕式上,余惟播放了一段从未公开的音频。
那是他在排爆部队最后一天录下的:一群战士围坐在篝火旁,轮流讲自己最害怕的事。
有人说怕炸不死敌人自己先死,有人说怕父母接到阵亡通知书时崩溃,还有一个年轻的兵哭了:“我最怕退伍回家,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好好说话了……整天绷着,连笑都像在执行任务。”
音频结束,全场寂静。
良久,一位法国老兵站起来,用颤抖的声音说:“谢谢你们让我知道,原来别的国家也有士兵不敢哭。”
回国途中,余惟收到一条短信,来自深圳那位AI训练师小杨。
他曾参加“反向聆听”
工作坊,如今已转岗做用户体验设计。
短信写道:“昨天我女儿出生了。
我录下了她第一声啼哭,没上传云端,也没做声纹分析。
我只是每天晚上放给她听,告诉她:这是你来到这个世界时,发出的第一个声音。
你要记住,你是被期待的。”
余惟靠在舷窗边,望着云海翻涌,忽然想起那个被他写进笔记本的问题:“如果所有声音都被记录了,我们会不会失去倾听的能力?”
现在他有了答案:不会。
只要还有人愿意为一声啼哭停下脚步,为一句遗言屏息凝神,为一段沉默长久驻足,倾听就不会消失。
飞机降落北京首都机场时,天刚蒙蒙亮。
他拖着行李走出航站楼,迎面撞上一群举着相机的学生。
为首的女孩激动地问:“余老师,您觉得未来还会有什么新的声音被发现吗?”
他笑了笑,指向远处清洁工扫地的沙沙声、出租车启动的引擎声、候鸟掠过城市上空的鸣叫。
“你看,”
他说,“下一秒,就是新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