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
她站在台上泪流满面:“我只是想让更多像我爸妈那样的人,知道种地的孩子也能站上大舞台……”
余惟当场起身,走向麦克风:“请问,你们所谓的‘记忆点’,是指包装出来的标签,还是真实的生命痕迹?”
全场哗然。
他继续说:“刚才这位选手,她的声音里有凌晨四点帮父母收菜的霜气,有攒三年学费坐绿皮车来audition的喘息,有被城里同学嘲笑口音时咬紧牙关的颤抖??这些,才是真正的记忆点。
而你们,正在用滤镜抹杀它。”
导播紧急切断镜头,称其“言论不当”
。
但视频片段早已疯传网络,标题赫然写着:《他说,我们正在消灭真实的声音》。
三天后,文化部召开专题研讨会,主题定为“娱乐过度商业化背景下的声音伦理”
。
余惟作为主讲人之一,提交了一份长达两万字的调研报告,列举近五年爆款歌曲中“虚假叙事”
的典型案例:农民工之子其实家境优渥、外卖小哥实为富二代体验生活、底层奋斗故事由编剧团队杜撰……
“我们不再需要听众,”
他在会上直言,“我们只需要观众。
而当所有人忙着扮演别人的时候,谁还在做自己?”
会议最终促成三项改革:一是建立“原创声音溯源机制”
,要求所有公共传播作品标注采样来源;二是设立“非表演性声音奖项”
,表彰未经修饰的真实记录;三是推动主流媒体增加“普通人时段”
,每晚黄金时间播出五分钟民间音频故事。
风波暂歇,余惟却并未停下脚步。
秋天来临,他北上探访黄河岸边的最后一批纤夫。
这群老人平均年龄六十八岁,曾靠人力拉船穿越激流险滩。
如今河道改道,船只机械化,他们的身影几乎消失在历史尘埃中。
见面那天,老人们穿着褪色的粗布衫,背脊弯曲,手掌布满厚厚茧壳。
最年长的一位九十岁,已无法言语,只能用手指在桌面上缓缓划动,模拟当年拉绳的动作。
余惟跪在地上,将麦克风贴近他的手掌。
那一晚,他采集到了一组奇特的音频:风吹过废弃码头的呜咽、旧缆绳摩擦石墩的吱呀、老人呼吸间隐约浮现的号子残片。
他把这些声音编织进交响诗《河骨》,并在结尾加入一段空白静默??整整一分钟,什么也不放。
“这是留给未来的提问。”
他在演出说明中写道,“当我们把所有劳动都交给机器,那些曾经支撑江河奔流的人体节拍,是否还能被记住?”
《河骨》在国家音乐厅上演当晚,台下坐着数十位退休航运工人。
当最后一分钟静默结束,全场自发响起掌声,持续十一分钟??正好是当年一段典型纤夫号子的时长。
冬至那天,余惟回到北京。
胡同口的老槐树挂满了冰凌,像垂落的水晶铃铛。
他推开工作室的门,发现桌上放着一封信,寄自青海湖畔的一所观鸟站。
信是一个志愿者写的,附着一段U盘录音。
她说每年冬天都有上千只斑头雁迁徙至此,科研人员为它们佩戴追踪器,记录飞行轨迹。
去年,一只编号G-17的雁在途中坠亡,设备却仍在传输数据。
他们打开音频文件才发现,最后三小时里,除了风声,还有极其微弱的鸣叫循环往复,像是呼唤同伴,又像告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