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有人文化程度不高,有人打字都慢,但他们每天最早上线,最晚打卡。
他们不要求自己成为制度改革推动者,只希望自己在这套制度下能站住。
他们是组织运行的地基,不花哨,不夺目,却最稳。
组织平台曾想做一轮人物专题,采访各类优秀服务员,拍成短片展示各地风采。
名单里自然少不了杜怀生。
但通知发到他这,他只说了三个字:不拍照。
理由很简单:我做这活不是为了让人记得我长啥样,是为了让别人记得咱这个组织有用。
他们从不在会议上表态,也从不在共识讨论里争夺话语权。
他们穿着最普通的工作服,手机型号落后,打卡不太熟练,甚至流程表还是手抄的。
但他们是最早到达服务现场的人,也是最后一个离开的那一类。
他们不会说“制度该怎么改”
,但制度一变,他们执行得最快,不推、不挡、不绕、不懒。
有一次平台更新节点积分标准,许多年轻服务员在群里讨论权重公式有没有问题,有没有倾向某一类任务。
杜怀生没有说话。
他只是照着新的标准,把自己的流程卡片重新按新规则抄了一遍,用最笨的方式确保每一单都合规。
他不关心积分怎么分,他只关心服务不丢人。
还有一次,共议平台上线新的客户反馈机制,需要服务员主动邀请用户扫码打分。
不少人嫌麻烦。
杜怀生照做了,每次服务完就在客户家门口等,等人家点完再走。
有客户问他为啥这么较真,他笑笑说:咱干得对,也得让人知道咱干得对。
他的那一批老服务员,大多也不年轻了。
有人文化程度不高,有人打字都慢,但他们每天最早上线,最晚打卡。
他们不要求自己成为制度改革推动者,只希望自己在这套制度下能站住。
他们是组织运行的地基,不花哨,不夺目,却最稳。
组织平台曾想做一轮人物专题,采访各类优秀服务员,拍成短片展示各地风采。
名单里自然少不了杜怀生。
但通知发到他这,他只说了三个字:不拍照。
理由很简单:我做这活不是为了让人记得我长啥样,是为了让别人记得咱这个组织有用。
每个结构体里,其实都有像杜怀生这样的人。
他们可能叫李师傅、王阿姨、老陈,名字普通,出勤记录整整齐齐。
你在平台上几乎看不到他们的留言,但他们的服务日志干净得像流水账。
用户说他们像街坊、像亲戚,不像上门服务员。
因为他们进门的时候不看系统,只看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