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灰域运行权限转交后,整个系统第一次进入“去中心化运行”
模式。
没有人再以秦川的名义签发系统通知,没有谁拥有“最终决策权”
,所有决策流程均需五人托管委员会投票通过,并通过分布式节点进行二次确认。
曾经属于秦川的身份,被自动转译为“灰域创始行为人”
,只在系统底层架构中保留一行最早行为记录。
他的名字,从系统首页彻底消失。
但灰域却在快速增长。
在去中心化之后的第五天,灰域节点数首次突破一万大关,且增长趋势不减。
多个试点区域主动提交“本地结构模板”
用于灰镜开发团队审核申请,并申请加入“动态行为差异联盟”
。
这个联盟是灰域新核心架构下的关键环节,其主要职责是——允许各地区自建“区域行为权重模型”
,以适应不同社会结构与治理节奏,进而共同形成“多元演化统一反馈机制”
。
简单说,灰域不再是一套统一模型,而是成为一个平台,让不同模型在这个框架内运行,互相验证、互相迭代、互相容错。
这一步,是秦川在设计灰镜模块时早已埋下的逻辑分支。
而如今,这个分支正式激活,标志着灰域从“结构体”
进化为“共识生态”
。
而秦川自己,在所有人以为他会选择彻底隐退的时候,却突然出现在中部某高校的公开讲座现场。
主题只有一句话:
“技术治理不是对抗权力,而是创造更好的秩序。”
这场讲座只对外公布了前五十个座位,却在三小时内收到近千份实名申请。
最终活动改为线下加线上同步直播,在线观看人数突破六十万。
讲座中,秦川没有提到灰域的任何技术细节,也没有讲自己的创业史,他只是谈了一个问题:
“在不可控的未来里,什么才是社会的真实锚点?”
他的回答很简单:
“可验证。”
“我们对社会最大的焦虑,不在于资源分配,而在于不确定来源是否真实、不知道逻辑是否合理、不清楚行为是否可追溯。
灰域不是终点,它只是一次尝试,尝试让验证不再是特权,而是结构。”
这句话一夜之间登上微博、知乎、B站等平台热榜,无数人开始讨论“结构信任”
的可行性,也开始反思“平台控制”
与“用户自由”
之间是否真的只能对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