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可惜,她还是输给了癌症。
不过,现在也没什么好惆怅的了。
外婆说得对,她要活着,偏要活着!
老天爷或许正是觉着上辈子亏欠了她,所以这辈子才叫她顶替了此生的“姚如意”
,希望她能拥有健康的身体好好生活的吧?原身虽看着瘦弱,其实体质很不错,煤炭中毒后能迅速恢复便是证明。
即便没有现代医疗的帮助,她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才养十几日就能痊愈到这样行动自如的程度,跟她以前那破破烂烂的身子骨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姚如意边斥责自己矫情,边看了眼天色,就在姚爷爷茫然疑惑的目光中,蚂蚁搬家似的,先把炭炉和那锅茶叶蛋先搬到家门口的屋檐下,又返回把姚爷爷推到廊子下,还给他寻了本书打发时辰,再搬了个小板凳、拿来一沓油纸,这才气喘吁吁地在门边坐下。
她用裁纸刀把油纸一张张裁小,叠成漏斗状,整齐搁在一边,心里也有些紧张地等候着国子监的学子散学。
这种小食,也不知会不会有人来买?
裁完油纸,她又用勺子轻轻地搅了搅陶瓮里的卤汤,小炭炉里的煤饼已经烧得通红,外层凝出一层银灰,橙红的火星在内里燃动,之前变温的卤汤随之再次滚沸起来,本沉淀下去的茶叶蛋香气很快在巷子里徘徊不去。
正好,悠远绵长的散学钟声也恰好敲响了。
---
汴京城中有国子监与辟雍书院两处官学,但国子监的格局与外城的辟雍书院大不相同,分作南北两区。
北讲堂街是学子们研习“六艺九经”
的学堂,有校场、蹴鞠场和连绵的学斋,算是教学区。
南斋则尽是灰瓦连檐、供学子们饮食居住的舍馆与膳堂,以后世大学类比,约莫算是宿舍区。
中间正好夹了条丈许宽的后巷,便是姚家所在的这条夹巷。
只要散学的钟磬声一响,国子监的学子们便会像成群的黄河鲤鱼一般,乌泱泱涌出校门,而这条巷子也是从学堂、经膳堂、回斋舍的必经之路。
而国子监共有三千余名师生。
按说这般人来人往的地界,早该支起馄饨摊、架起烤饼炉,变成一条如后世大学城一般热闹的美食街。
但可惜的是,因夹巷被纳入国子监外层围墙之中,巷头巷尾都有厢军值守,不许外头的贩夫走卒靠近;至于夹巷里居住的人家——这巷里住的又大多是在国子监任职、有子弟就读的官宦人家,当了官一是不能明目张胆行商贾事,二是俸禄丰厚,不屑操持这等小买卖的缘故。
毕竟身为此间的官吏,如姚爷爷一般清廉之人才是异类,有点油水的衙门人坐着在家都有人来送钱,何况是国子监?官吏哪里值得辛苦做此等苦力买卖?故而,原主的记忆里,整条巷子说起来也就三间铺面:孟员外家经营的雕版坊、程娘子家开的裁缝铺、还有刘主簿亲戚开的刘家书肆。
压根没人做姚如意选择的这种针头线脑、芝麻绿豆的小买卖。
这也是为何这条巷子的房宅能这般金贵的缘由。
这倒叫姚如意白白捡了便宜。
这不是个空白市场么?
她一听钟声响了,立即蠢蠢欲动地挺直了背脊。
左手攥着捞茶叶蛋的竹丝漏勺,右手扶着双耳陶瓮,一双大而圆的杏仁眼一眨不眨、亮晶晶地盯着国子监那渐次涌出人来的朱漆大门。
姚如意倒不觉着做买卖丢人,人都要饿死了,还讲究什么文人风骨?再不想法子,这五百多贯的债要还到猴年马月?横竖这些年姚家爷孙俩的脊梁骨都快被唾沫星子淹了,也不怕再多些茶余饭后的谈资。
尤其是,如今医疗受限,姚爷爷这病得慢慢养,恐怕没那么快好,按照那刘主簿的话,姚爷爷只怕是当不成官了,索性扯开脸面做生意。
何况,这茶叶蛋不过是开锣戏。
姚如意回头望望自家那斑驳的乌木门,就在她身后的围墙上本就有个四方形的大窗洞,这窗里正好就是姚家堆杂物的小库房。
她今早打扫卫生时还打开了窗子看过,当时便在心里盘算好了:把这两间房拾掇出来,再把墙洞凿得更大、更敞亮些,摆上货架支起窗板,不就是个现成的小卖部窗口吗?
到时窗子下的台阶上,再订做两个窄边的木柜,就架在窗沿下头,还能堆些时令瓜果来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