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Op.11《钢琴曲三首》,勋伯格作于1909-1910年,被誉为他那些无调性灵感的‘出生证明”
。
“直接看第一首开头三个小节。”
范宁凌空挥手,直接将谱例中的音符与线条“抓起”
,烙到背后的黑板之上。
“这里,开头三个小节就直接构成了统一全曲的‘音级集合’!当然,如果要用传统表述,你可以说它是‘主题”
,如果要用申克分析法,你又可以说它是‘基本结构’,一个意思。”
“看高音旋律,从B音开始,包含一个小三度、一个大三度和一个半音关系的因素。
左手的和弦同样是一个B音+一组小二度的因素,然后平移了一次。”
“将旋律的‘音程向量’按最紧凑、最左置的方式排列,提取其识别特征,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基本型。”
г013
范宁粉笔舞动,寥寥数笔。
“我们按照分类法则,将这个音级集合命名为3-3集合!”
“毫无疑问,全曲任何一个相应的功能片段,都是这个3-3集合的展开和变化,旋律方面,勋伯格将‘音程向量”
中的三种因素通过重组、扩大、分裂、重叠等方式展开全曲;节拍方面,主题最初采用弱起的抑扬格形态,后
续的所有出现都沿用抑扬格,统一因素从头贯穿到尾;节奏方面亦是相同,四分、八分,复附点八分、三十二分音符等时值与其他因素牢牢绑定......"
“逻辑!这就叫逻辑!”
“它就好像一个生命的胚胎,其后乐曲的各个部分都在这一胚胎基础上慢慢发展成胚芽,而后继续壮大孳生,最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命体!”
“从1923年开始,勋伯格在创作中更进一步,开始采用‘十二音’技法。”
“十二音’音乐是无调性音乐的进一步发展,以前他的灵感只能驾驭小型作品,而大型作品需要更复杂的构思和技术来承载,十二音”
解决了这个问题......说到底,所谓“无调性’也好,‘十二音或序列主义”
也好,其实都是音级
集合理论的某种具体组织逻辑!......勋伯格抛弃了调性,但并非意味着选择终末,选择“混乱!他从未抛弃统一性!他只是用这种深层的亲缘关系网络,取代了传统的主属关系!!......”
范宁的落句铿锵有力,又再度随意从“公文包”
中抽出两张雕版印刷纸。
“如果勋伯格是在建立网络,那么韦伯恩就是在雕刻钻石。”
他的语气中带着赞叹,“他的《九件乐器协奏曲》篇幅极短,但密度极高,每一个音符都肩负着结构重任,在这里,他主要玩的是五大基本类型中的另一种,互
补’关系!”
范宁对照乐谱,将表盘中的十二个刻度彼此连接,分为了四个三角形。
“Triangle。”
他意味深长地复述一遍“三角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