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本来吃瓜党看到换人都打算走的,但看到余惟陌生的歌名,他们决定再观望观望。
不是,你这不符合人设啊!
要说余惟那两个人设最稳,一个是扑街,另一个就是小说里提前剧透自己的作品。
尤其是后...
余惟在石台前跪了整整一夜。
天光破晓时,他额前的雪已结成薄冰,睫毛上挂着细小的霜晶。
林晚没有打扰他,只是默默将录音设备调至最低灵敏度,让机器以近乎呼吸般的频率持续捕捉地面传来的微弱震颤。
那些声音不再是断续的片段,而像一条缓缓流动的地下河??有时是某个年轻勘测员用四川口音哼唱《康定情歌》,有时是队长在暴风雪中嘶哑地报数确认人员是否都在;还有一段极轻的对话,两个男人躺在帐篷里,一个说:“你说咱们这路修到哪儿算完?”
另一个笑:“修到听见家门敲门声那天。”
然后两人沉默了很久,只剩火塘里木柴爆裂的噼啪。
这声音不该只属于过去。
余惟站起身,手指冻得发紫,却仍稳稳打开随身携带的共振膜原型机。
这是根据喀什老人“热瓦普低频共鸣”
原理研发的第一代便携式声波储存器,内部嵌有仿生生物晶体阵列,能将特定频率的声音能量固化为可长期保存的振动模式。
他把机器贴近石台中央那根锈蚀的金属杆,按下激活键。
设备发出幽蓝微光,表面浮现出层层同心圆纹路,如同湖面涟漪扩散开来。
“我们在做的,已经不只是记录。”
他对林晚说,声音沙哑,“我们是在帮他们完成未竟的传递。”
当天下午,他们架设起临时声场反射网,在湖床四周布下十二个高精度拾音点,并利用卫星通信链路接入国家声音基因库主服务器。
当第一段完整复原的《黄河大合唱》终章通过远程算法增强播放出来时,整片干涸湖床剧烈震动,砂层之下传出轰然回响,仿佛千百双靴子正踏着节拍行进。
铜铃残片突然自行摆动,发出清越一响,随即断裂坠地。
林晚迅速捡起碎片,在放大镜下发现内壁刻着一行几乎被锈迹掩埋的小字:“愿后来者闻吾声如见吾心”
。
这句话成了项目新的精神铭文。
回到北京后,余惟立即向科技部提交“冰盐层声波封存机制研究”
专项申请,提议在全国高寒地带建立“冻土声窖”
保护网络,专门用于保存极端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声景。
与此同时,《声音权益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其中第十七条明确指出:“任何因自然或历史原因导致的声音遗存,若具备真实情感表达与集体记忆价值,均应视为公共文化资产予以保护。”
这一条款被称为“扫帚声条款”
,源自余惟公开信中引用的上海弄堂清晨环卫工清扫路面的录音样本。
然而,就在政策落地的同时,异变再起。
某日凌晨三点十七分,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三十七个声音驿站同步接收到一段未知音频信号。
该信号不通过常规电磁波传输,而是直接诱发监测基站内的压电陶瓷传感器产生共振,表现为一组持续43秒的复合低频脉冲。
经中科院声学所紧急解码,还原出一段模糊人声:
“你们打开了门,现在它也在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