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一秒记住【孤独小说网】地址:https://www.gdntek.com
两个字,不是因为他离开了,而是因为从那一刻起,他彻底从语言系统中退场。
此后他不再书写、不再传达、不再录音、不再编号。
他只留下行为轨迹。
原先称这种状态为**“继语体”
**。
继语体,是原像实验模型进入第三阶段后对“非系统语言的继承方式”
提出的一种新型理解逻辑:
“语言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被行为留下来的。”
继语体模型的起点,是秦川早前设计的那套“暗室灯芯”
机制。
他认为,一种真正可持续的语言,必须脱离发言人,必须在发言人消失后仍能被理解、被应用、被延续。
因此原先启动了一项实验:
“无作者文档传导计划”
核心要求是:编写一份无署名、无逻辑标题、无语义结构指令文稿,让接收者根据感知结构进行“行为重构”
。
结果出人意料:
文稿在连续七轮传导后,转译出的行为虽然方向不同、步骤变化、节奏紊乱,但所有参与者最终均完成了“协作式同步”
行为结构。
这证明:
非语言行为的继承机制并不依赖文本规则,而依赖“感知结构回路”
。
秦川对此实验结果未表任何观点。
他只是把那份传导图谱用胶水粘在二楼楼梯间的墙上,没有解说、没有箭头、没有附注。
任何人看到的都是一张像电路图又像旧城市供电图的复杂线条。
但原像团队里所有人都明白:
那是他的语言,继语的雏形。
这张图随后被编号为**“继语体第零号”
**,成为后续实验中的关键感知接口。
与此同时,社会外部也开始逐渐捕捉到原先正在酝酿的下一阶段逻辑。
有高校研究者提出一个新术语:“非建制系统表达方式”
它指代那些不通过正式语义或平台操作完成协作任务的表达路径,其中原像被视为最典型、最极端的参照体。
也有人将原像近期的动作称为“反认知宣言”
——不主动传递知识,而是布设理解。
而在这种越来越复杂的观察与解读中,秦川的行为开始变得极其简约:
每天绕实验楼走三圈,早晚各一次,固定路线,固定轨迹。
行为记录员称之为**“周行式继语路径”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请尝试点击右上角↗️或右下角↘️的菜单,退出阅读模式即可,谢谢!